1、广告预算是萎缩还是分化了?
随着AIGC技术不断更迭,新媒体和广告产业或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。
如今,市场上呈现着“一半海水一半火焰”的现象:
一边是新老媒体和部分代理商的呼声:传统广告将会死一片,以后会是超级个体的天下,各种MCN、新媒体电商公司会是未来的主流;另一边是企业家不断下场做IP,从幕后走到台前,致力于成为全公司乃至全行业的top sales & PR。
一群人在欢呼,而另一群人在焦虑:超级个体瓜分的不只是广告公司的利润,也影响了很多实体店和经销商的利益。
与此同时,甲方的预算也在从大预算拆解成更多的小预算,电商的归电商,市场的归市场,公关的归公关。如果可以,每个版块还可以拆得更细。
很多乙方抱怨甲方预算在萎缩,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预算被其他板块分走了,总体预算说不定还增加了。
根本原因,就是甲方想让不同的乙方做自己更聚焦的事,来分散预算投入的风险。
2、AI到底赋能了乙方还是甲方?
之前,我在文章《Sora又升级了?现实地讲讲AIGC在广告营销行业的场景应用》中也提到过,一些甲方认为:因为AI和AIGC工具的普及,乙方的生产成本降低了,那么我自然可以花更少的预算,来要求乙方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其实,甲方在这里面存在一个认知误区:那就是夸大了AI对乙方的赋能程度。
在美国,确实存在像DeepMind和OpenAI这样估值极高、规模又迷你的AI技术型企业。其根本原因是AI底层技术的开发,主要依赖于高效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,而未必需要庞大的团队。
但广告营销行业和AI行业又有根本性的不同:
第一,AI技术产品可以标准化,但广告营销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,很难标准化。
这条链路太长了,包括市场定位、产品、品牌、内容、渠道、时间、消费者心智、流行文化、宏观政策、微观算法的每一个环节,都会对最终效果造成影响,因此,这个行业永远离不开人的高度介入。
我们也确实看到,不少AI产品在整个链路中的单点功能上表现良好,比如批量改图、智能客服等等,但单点突破仍然解决不了整体复杂系统的问题。
在广告营销领域,仍然需要深刻的市场洞察、资深行家、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操盘经验,以及团队的密切协作,才能将每个链条上的环节形成强有力的纽带,进而提高广告营销的ROI。
第二,通过对AI大模型的微调,定制品牌小模型,需要较高的数据搜集与训练成本。
这里面包括行业的数据、企业的数据、乃至每个商品SKU的数据,有标准化也有非标准化的,而广告营销行业的大量数据都是非标准化的,更加大了训练难度。
短期内,数据训练成本可以通过廉价劳动力解决,但长期仍需要专业人士的维护。因此,总有人要为这个成本买单,不是甲方就是乙方,要不然就是丙方。而乙方和丙方也不可能一直为老大提供免费劳动。
这就很像过去10年的SaaS逻辑。结果大家也看到了,很多SaaS在国外确实活得不错,但中国国情导致我们还是一直在堆人力服务,边际成本并没有降低,那么换做AI时代也是一样。
AI的加持对SaaS的利润增长有没有帮助、企业用户会不会持续依赖这套工具,目前都还很难说。
因为AI本身的性质,不能沿用互联网时代的旧思路去做。换句话说,AI是要做减法,而不是做加法,但是SaaS过去一直在做加法。
第三,AI和AIGC技术只是节省了乙方一部分内容制作的时间,但这并不代表能对甲方的营销回报负责。
说白了,甲方的增长痛点并不能靠AI解决。不能开源那就节流,但越节流就会导致越开不了源。技术仅对乙方内部提效有用,但并不一定能提升甲方市场预算的ROI。
举个例子:假如你的车就是没有卖点,那么哪怕用了一些AI工具和分发手段,让数字内容触达率变高了,但用户就是不买单。
那么,这个核心问题就不在AI或乙方身上,而是在于甲方的品牌定位和市场战略是否够好。此时,能对甲方实际效果负责的,就不是一家广告营销公司,而是一家品牌战略咨询公司。
3、超级个体的能力应该用在哪儿?
有句段子说得好:“广告的尽头是电商”。李佳琦这样的超级带货个体,对销量提升的帮助很大,但对品牌影响力的积累帮助不大。
原因很简单,消费者喜欢的是主播李佳琦,但并不是你的产品和品牌。因此甲方仅依靠直播电商,最终是无法建设品牌的。
那么超级个体的能力就仅限于做销量,而不是做品牌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白牌卖得也很好,但大众没听过的原因。
由于“超级个体”是个庞大的圈层,不同层级有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合作模式,所以很多超级个体实际上又是MCN机构的打工者,只不过比普通打工者更高阶的点在于可以选择非独家签约,工作时间和自由性会更强。
然而,尽管如此,仍有一小部分超级个体能在市场中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,其能力也不仅体现在带货。
例如,金枪大叔、小马宋、华与华、叶茂中等,通过个人品牌运作放大公关影响力,最终以TO B咨询或品牌陪跑模式变现。
这背后的根本竞争力在于:他们基于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构建了方法论体系,在广告营销行业内树立了权威性和专业性。通过偶然成功的案例,去击穿一个行业或一种打法,从而又再次提升了成功概率,积累客户的口碑。
为什么这样讲,是因为我亲眼见证过类似的公司,从1到10是怎么做的。
这些超级个体并非天生就具有超凡的能力,而是他们的客户中总能出现几个"黑马",这些成功案例反过来又论证了他们方法论的权威性。从而形成了一个看似循环论证的“上升螺旋”,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在市场中持续发展。
但我们必须认识到,营销的成功本质就是一场概率游戏。一个看似完美的方法论并非毫无逻辑漏洞,也无法复制。
4、甲方能不能信任超级个体?
首先,许多甲方带着低预算和低期待来找超级个体。由于超级个体公司的规模较小,甲方往往也不敢将重要的项目交给他们。
这是人之常情,毕竟我们都更倾向于把大预算花在那些规模更大、名气更大、历史悠久的公司身上。
于是,在招投标环节,甲方就会设立一系列供应商准入门槛,例如垫资能力、人员规模、收入规模、相似案例、稳定办公时间等。这些条件对于多数超级个体来说,很难满足,因此它们很难获得甲方的信任。
但是,没有在乙方待过的甲方,可能并不清楚打标环节和实际交付环节之间,究竟存在多少落差。
有的乙方内部会专设打标团队,在签约前可以吹得天花乱坠,等到实际交付,也就是几个人的teamwork在服务你,或者找供应商外包出去。很多超级个体可能只能作为乙方的丙方、丁方,承接别人分拆的任务。
在中国,“人多”往往被视为一种广告公司的优势,而不是成本。
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,超级个体的出现,对广告营销市场的影响和变革就显得尤为微妙。
这种变革并非没有挑战,超级个体需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,建立起与甲方的信任关系,同时也要克服规模小带来的各种限制,不断创新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>>>> 最后打个小广告吧:
为了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服务,我刚刚在上海市静安区成功注册了一家公司,全名为“上海占占符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”。主营品牌咨询、包装设计、创意内容制作、公关传播、人工智能/互联网项目开发、互联网销售等业务。
目前属于“一人公司”,但还是希望能找到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,欢迎有想法、有才华、够奇葩、颜值高、喜欢搞事情的朋友们加入,核心要求是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强、诚实守信。如果你能带资进组就更好了,我将不惜一切代价把股权分给你!
也欢迎各位甲乙方与投资人爸爸们,关注公众号“一个符号工作室”咨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