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丨金鑫YOYO
来源丨微信公众号@一个符号工作室(ID:One-Symbol)
最近AI圈子里铺天盖地都是骂李一舟的。
刷了刷短视频,大意就是很多人觉得他“割韭菜”,而且这货不是清华的(清华美院不能算正宗清华),然后以前又不懂AI,现在居然能成为比肩美国OpenAI奥特曼的“中国AI第一人”。
非得把一个勤奋直播的老师推向绝路吗?显然,人们真正想要吐槽的是中美技术实力差距,李一舟可能只是个为情绪消费背锅的。(当然,不排除也有可能是反向公关自我炒作)
而且,虽然我没上过他的课,但从课表内容来看,199元的引流课是真的不贵,比79元的眉笔有价值得多。
真要说贵,20多年前,我的小学奥数和英语家教,都敢收50元一小时了,谁能拍胸脯保证我上完4堂课就学明白了?
所以,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:如果李一舟不是被一群“高认知穷逼”坑了,那就是被一群也想卖课但没卖出去课的同行给坑了。
按这个假设逻辑,那些做考研辅导班的机构也应该直接取缔,不用来割广大学子的“韭菜”了,反正大多数人也都考不过。
还有纠结人家是不是清华的。即便是清华美院,在艺术类院校中也赫赫有名,没点实力轻易考不上。人家就教个AI绘画,又不是教AI开发和训练。术业有专攻,真的没毛病。
反倒是应该问问我们的教育部门,能不能去创新AI+传统专业交叉的新学科,而不是收点学费就把人套牢四年,去学那些早已过时的知识。
而真实的AI商业应用市场,和视频号的世界是割裂的。如果有人想正经学习怎么训练垂直AI模型,甚至开发通用底层模型及相关服务,学费只会更贵,而且别人还未必愿意教你。
一些AI行业顶尖专家的报价
所以,千万不要神化任何一个只教AI应用的老师。
有意思的是,李一舟的这件事,让我想起自己高二时,在课外画室的美术老师。
没错,我那个老师也是清华美院毕业的,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做艺考辅导,兼职卖点画。收费标准记不清了,好像是100元/小时、每次两小时吧,一周得去好几次,还只能选学校午休时间去,因为放学后还要留下来上晚自习、写作业。
反正搁我那时候,我父母觉得学费还是挺贵的,因为我们家不是非常富裕。当时流行一句话,就是“学艺术不砸钱是不行的”。放到现在,这句话依然适用,可能还会更贵。
学画画的时候,学费是一码事,颜料、笔刷等绘画工具又是另一码事。换到今天,学AI绘画也是一样,老师只负责教知识,至于怎么魔法翻墙、怎么开会员、怎么买插件和素材,那也归属于绘画工具的费用投入,跟学费无关。
艺术培训一直存在,不会因为AI来了就变了。所以,你只要这样来看李一舟,就不会觉得他是个骗子。
只不过以前一个老师一间画室只能容纳20个徒弟,现在直播电商的流量可以超越时空限制,收更多学费了。头部大主播李佳琪,也不可能想到能从当年的柜员变成秒杀众多公司的超级个体。
讲这个例子,不是为谁洗白。作为一个学生,我想表达的是:以前因为艺术培训费用居高不下,所以我后来放弃走艺术道路了。
另一个原因就比较微妙了:当时,老师觉得我只会临摹,虽然素描形状抓得很准,但调色总是太磨蹭。而且画风太理性和写实主义,没有什么创造性,对于丙烯画考试,可能会很吃亏,因为丙烯想画的好,需要你有更大胆和丰富的色彩想象。
直到现在,他的那句话依然在我耳边振聋发聩:「如果你非要追求真实,直接拍照就可以了,不需要来学画画。」
当时,我觉得画室的好几个同学都画得奇形怪状,但老师依然会对他们赞赏有加。
这种自尊心的打压,让我彻底选择了放弃。而且在心里暗自骂过他无数次。那时,我觉得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去走“艺兼普”的考试路线。
众所周知,江苏高考文化课的压力很大,怎么能保证一心可以二用?午休时,别人在补觉,我跑到学校外面画画,下午回来匆忙上文化课,不仅思维“转换”困难,还容易犯困。
最后,我也预感到这样复习下去,可能两头都不讨好,索性就放弃了,直接随大流走普通高考路线。
然而人生有趣的是,开窍就是一瞬间的功夫。
几年前,我去一家兴趣画室里画画,终于悟到了他说的“色彩感觉”是怎么一回事。
莫奈的油画用色丰富
在艺术家的眼里,色彩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比如,苹果最深处的阴影也许看上去是黑色的,但在红色的旁边,就可以用少量绿色来表现反光;又或者海浪是蓝色的,但在夕阳的照耀下,其暗部就可以是紫色的。而且这样画出来的效果确实比原作更好了。
所谓的“好”不是更“像”,而是说色彩的层次更丰富了,这样画就整体有了灵魂。我们看照片和看画,永远是两种感觉。
画永远自带一层滤镜,这个滤镜就是艺术家自己的理解或“风格”,甚至还有不少色盲画家也能带来有新意的作品。
反观15年前的自己,确实就像一个真人照相机,完全没有这个觉悟。
所以,你能怪老师教得不好吗?有没有可能是你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悟性不够呢?
张雪峰老师曾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报考新闻学,我非常同意,尤其是自媒体崛起后,媒体的话语权早就被瓜分得啥也不是。
但现在,我反而又庆幸自己学了新闻。
原来,我一直觉得没学美术有点遗憾。但AIGC时代来临后,你20分钟画的一颗苹果,永远不可能比用Midjourney几秒内生产的四张图更好,更不可能说切换风格就切换。
这时候,似乎我又能找到一点心理安慰:幸好只是把艺术当成了爱好,否则这种投入产出比是很低的。
反而现在是学好提示词、学好语言蛮重要的。因为所有AI平台上创造符号的主流驱动方式,依然是对话和文本。这可能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,能抵达我们去不到的地方。
科幻片《机械姬》的图灵测试对话
保持好奇心,学会提问。这是开启开启人机对话的第一步。
学习新闻的好处是知道世界是一场《罗生门》,所以能随时保持一种相对客观性。长期训练下来,对角色观察和视角代入非常有帮助。
这对代入某一人设视角很有帮助,因为这是写好提示词的前提。这也将直接决定你的沟通对象和方式,从而影响最终的产出结果。
曾经我一度认为,记者写文章都是客观抽离的,这个“无我”的状态就应该是记者的职业素养。
直到我接触了电影和禅宗。
在疫情这几年,我疯狂看了很多电影,长的短的都有,那时候才开始真正理解符号。
从一开始容易代入某一个角色,到慢慢学会上帝视角,再到代入每一个角色去体会其视角和情感。这是一个漫长的把自己打破重来的过程,原来的那个“自我”早就支离破碎了。
而只有切身体会过这种“支离破碎”,甚至接近精神分裂的状态,你才能真正理解艺术。
这种在虚拟世界体会到的真实,会让你觉察到人生可能根本没有真相。人的认知只是过去所有知识与经验的集合,是一种主观的阐释。
回过头来说,我不觉得李一舟的课是骗人,而且课程设计从类目表上看很聚焦。市场上那么多赚钱的商业老师,都不一定真正能教会你什么。罗振宇、刘润、张琦、参哥、商学院等等无一例外,没什么本质区别,而且他们都比李一舟卖得更贵。
最近,身边的朋友也有什么AIGC促进了“内容平权”、“技术平权”甚至“美术平权”的论调,但我对此仍然持怀疑态度。
一是因为AI没有你的记忆、历史与经验,祂不可能完全复制出一个你。除非刚出生时我们就被“数字孪生”了,这是另一个话题;二是资本加剧财富分配,也促进了教育不公平,人与人之间也永远有认知与信息鸿沟,讲“平权”就是如同在讲乌托邦。
当然,话也不宜说得太满,毕竟人是因为有了信仰才活着,走向极端虚无只会更没意义。
某种意义上,AI确实给我们这些天赋普通的人很大的帮助,现在只需要一张线稿,就可以生产处无数种效果图,这几乎重塑了很多传统设计师的工作流。
随着AIGC技术的发展,未来是否会对所有学科的教育方式、教学思路与考试规则产生影响,一切都很难说。
我相信,今天的李一舟就算倒下了,明天还会有更多的李一舟站出来。
图文丨金鑫YOYO
来源丨微信公众号@一个符号工作室(ID:One-Symbol)